《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州。纵览时空,气势不凡。在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巍然高耸台基百尺的定王台使人自然联想到定王当日的威仪,旌旗如云,华盖千乘,丝竹歌吹,响遏行云。千年之后,音犹在耳,但那时的繁华早已云消雾散。斗转星移,历史几经变迁,多少朝代兴废更迭,哪里还有昔日的踪迹呢,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

  换头转入伤今。“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眼前看到的是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书生报国无地”五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作者心怀报国之心,但朝廷昏聩、腐败无能,使大好河山一夜之间惨遭沦丧,连象征朝廷命脉的袒陵也被敌人的铁骑所践踏。词人满腔的愤恨,难以遏止。这恨有山河破碎之恨,也有服国无门之恨,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更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将登临凭吊而激起的忧国之思、怀古之意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感情。结构严密,寄慨深沉,苍凉雄阔,慷慨悲壮,有辛(弃疾)派词人之风。

  遥想当时定王登临,何等威仪:旌旗蔽空,如虹霓飞展,车盖千乘,呼拥前后,一路丝竹管弦,响遏行云。岁月如流,兴废悠悠,但词人的不胜今昔之感并没有落入一般咏怀古迹的窠臼,而是升华为感伤时事爱国之情,先抒自己请缨无路、徙然自首的悲心理,后叙山河沦落、故土失陷的惨痛局面。

  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词起笔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词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峨百尺。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檐,更不待言。词人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词思至此,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下片换头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是完全统一的。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之《宣卿词》中其它众多的吟赏风光之作,思想与艺术均属上乘。爱国词人张孝祥读了这首词后,大为称赏,并“为书之”(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引为同调,是颇有见地的。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wenzhang/1402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水调歌头·定王台》注释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 《司马将军歌》赏析

    此诗歌颂一位南征将军。整篇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与乐观主义精神。首二句为第一段,写胡人侵扰中原,为全诗的发端。“为婴孩”以上为第二段,写“南征猛将如云雷”,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前四句写“南征猛将”的威武形象。后八句从“我见”中表现军容严整,声势浩大,将军坐镇严伟有如汉朝的周亚夫。“羌笛横吹”以下写凯旋归来,歌舞庆贺,天子表彰,名垂后世。

    2021-07-30 11:41
  • 《挽舟者歌》赏析

    大业三年(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挽舟的民夫所唱的歌。此歌悲愤感人,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暴政的控诉。说明了当时的生活十分困难,又加上朝廷的无能,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所以有感而

    2021-07-19 05:51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赏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

  • 《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赏析

    本篇很像微型小说。作者于词中塑造了闺中女子伤春念远的形象。其中有环境氛围的渲染,动作的描绘,心理的刻画,鲜明生动,细腻深刻,令人叹为观止。其结处显系柳永“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

  • 《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月色

  • 《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赏析

    文忠周郎皆为难得一遇的贤才,东坡以其自比,对其持激赏之意,无论是著文还是作诗,应如若同文忠周郎一般怀有真性情,此二人乃真正的性情中人。苏轼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也有言:“皇

  • 《采桑子·当时错》赏析

    这阕《采桑子》所怀是人是谁,自然不会是卢氏。容若一生情事虽然不多却也不少。除却入宫的恋人,侍妾颜氏,正妻卢氏,继妻官氏,他和江南才女沈宛还有一段隐隐绰绰的轶情事。八卦一下,我觉得这

  • 《点绛唇·厚地高天》赏析

    此词抒写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含蓄蕴藉,寄喻颇深。小斋如舸,自身能够回旋即可。聊复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天地之大,独坐霜林。结句“红叶纷纷堕”,更为全词增添无限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