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子之还兮)

 
作者: 先秦   诗经
【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8-190

()
(hái)
()
()
(zhī)
(hái)
()
(zāo)
()
()
(náo)
(zhī)
(jiān)
()
(bìng)
()
(cóng)
(liǎng)
(jiān)
()
()
()
(wèi)
()
(xuān)
()
()
(zhī)
(mào)
()
(zāo)
()
()
(náo)
(zhī)
(dào)
()
(bìng)
()
(cóng)
(liǎng)
()
()
()
()
(wèi)
()
(hǎo)
()
()
(zhī)
(chāng)
()
(zāo)
()
()
(náo)
(zhī)
(yáng)
(bìng)
()
(cóng)
(liǎng)
(láng)
()
()
()
(wèi)
()
(zā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还(子之还兮)翻译

暂无翻译!

《还(子之还兮)》赏析

暂无赏析!

《还(子之还兮)》作者

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

还(子之还兮)原文,还(子之还兮)翻译,还(子之还兮)赏析,还(子之还兮)阅读答案,出自诗经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189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