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作者: 南北朝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hāo)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两种野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xiǎo)
()
(tóu)
(shēn)
(cǎo)
()
(ér)
(jīn)
(jiàn)
(jiào)
(chū)
(péng)
(hāo)
(shí)
(rén)
()
(shí)
(líng)
(yún)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小松翻译

暂无翻译!

《小松》赏析

暂无赏析!

《小松》作者

杜荀鹤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于开平元年(907)授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五日便卒。其诗多讽时刺世之作,时人赞其诗多「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在艺术上,杜荀鹤专攻近体,尤长七律,不重辞藻,善用白描手法,诗风质朴自然,明快有力,

小松原文,小松翻译,小松赏析,小松阅读答案,出自杜荀鹤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597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 五粒小松歌并序(蛇子蛇孙鳞蜿蜿)

    【五粒小松歌并序】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1]

  •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冯氏书斋小松二首

    孤根生远岳,移植翠枝添。自秉雪霜操,任他蜂蝶嫌。
    微阴连迥竹,清韵入疏帘。耸势即空碧,时人看莫厌。
    得地已经岁,清音昼夜闻。根涵旧山土,叶间近溪云。
    野鹤望长远,庭花笑不群。须知摇落后,众木始能分。

  • 题新栽小松

    满庭萧飒皆凡木,岂得飕飗似石溪。雪夜枝柯疑画出,
    月中长短共人齐。未知何日干天及,恐到秋来被鹤栖。
    却向旧山寻得处,白云根蕟觅应迷。

  • 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

    仙家种此充朝食,叶叶枝枝造化力。去年见时似鹤高,
    今年萧骚八九尺。不同矮桧终委地,定向晴空倚天碧。
    好期逸士统贞根,昂枝点破秋苔色。寻思凡眼重花开,
    宁知此木超尘埃。只是十年五年间,堪作大厦之宏材。

  • 题翰林东阁前小松

    檐碍修鳞亚,霜侵簇翠黄。唯馀入琴韵,终待舜弦张。

  • 题唐兴寺小松

    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
    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