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作者: 南北朝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jiā)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shǔ)色动危旌(jīng)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jì)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yīng)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yàn)
(tái)
()
(wàng)
()
(xīn)
(jīng)
(jiā)
()
(xuān)
(xuān)
(hàn)
(jiāng)
(yíng)
((()
(jiā)
()
()
(zuò)
(xiāo)
()
)())
(wàn)
()
(hán)
(guāng)
(shēng)
()
(xuě)
(sān)
(biān)
(shǔ)
()
(dòng)
(wēi)
(jīng)
(shā)
(chǎng)
(fēng)
(huǒ)
(lián)
()
(yuè)
(hǎi)
(pàn)
(yún)
(shān)
(yōng)
()
(chéng)
(shǎo)
(xiǎo)
(suī)
(fēi)
(tóu)
()
()
(lùn)
(gōng)
(hái)
()
(qǐng)
(zhǎng)
(y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望蓟门翻译

暂无翻译!

《望蓟门》赏析

暂无赏析!

《望蓟门》作者

祖咏祖咏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七律《望蓟门》描绘边地

望蓟门原文,望蓟门翻译,望蓟门赏析,望蓟门阅读答案,出自祖咏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483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峰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

  • 仪鸾殿早秋(寒惊蓟门叶)

    【仪鸾殿早秋】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 杂曲歌辞。蓟门行

    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 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適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开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

  • 奉使蓟门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
    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