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

 
作者: 唐代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参考资料:1、葛晓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84-885

(chóu)(chàng)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残:凋谢。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明朝:明天。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寂寞萎(wěi)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萎红:枯萎的花。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晴明:一作“晴天”。飘零:凋谢;凋零。

参考资料:1、葛晓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84-885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1、葛晓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84-885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míng)
(cháo)
(fēng)
()
(yīng)
(chuī)
(jìn)
()
()
(shuāi)
(hóng)
()
(huǒ)
(k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惜牡丹花翻译

暂无翻译!

《惜牡丹花》赏析

暂无赏析!

《惜牡丹花》作者

白居易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

惜牡丹花原文,惜牡丹花翻译,惜牡丹花赏析,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出自白居易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36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 踏莎行·长沙牡丹花极小,戏作此词,

    并以二枝为伯承、钦夫诸兄一觞之荐
    洛下根株,江南栽种。天香国色千金重。花边三阁建康春,风前十里扬州梦。
    油壁轻车,青丝短鞚。看花日日催宾从。而今何许定王城,一枝且为邻翁送。

  •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
    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
    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
    应为芬芳比君子。

  •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莺涩馀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 牡丹花二首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
    破却长安千万家。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豪奢。
    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
    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能狂绮陌千金子,
    也惑朱门万户侯。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 尚书座上赋牡丹花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

    流苏凝作瑞华精,仙阁开时丽日晴。霜月冷销银烛焰,
    宝瓯圆印彩云英。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
    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 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

    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
    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