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金谷园中柳)

 
作者: 唐代   李益
【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
(luò)
(qiáo)
()
(jīn)
()
(yuán)
(zhōng)
(liǔ)
(chūn)
(lái)
()
()
(yāo)
()
(kān)
(hǎo)
(fēng)
(jǐng)
()
(shàng)
(luò)
(yáng)
(qiá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洛桥(金谷园中柳)翻译

暂无翻译!

《洛桥(金谷园中柳)》赏析

暂无赏析!

《洛桥(金谷园中柳)》作者

李益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

洛桥(金谷园中柳)原文,洛桥(金谷园中柳)翻译,洛桥(金谷园中柳)赏析,洛桥(金谷园中柳)阅读答案,出自李益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152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 上洛桥(春来似舞腰)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洛桥(金谷园中柳)

    【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洛桥送别

    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
    海禽逢早雁,江月值新秋。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

  •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
    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转,车随霖雨流。
    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 上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