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作者: 宋代   王安石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缺月:不圆的月亮。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明灭:忽明忽暗。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kāng)(kǎi),起看天地色凄凉。
岁时:时光。起:起来。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行人:诗人自指。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葛溪在江西弋阳。驿是公家设立的车马站或招待过客休息所。人在病中最快感觉到风露的早来,梦中回家,总是不知山水路途的遥远。江湖沦落,人又在病中,最是想家,心境最是凄苦。梦中不知山水长,醒后更觉家乡的路遥。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贴,“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转辗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刘禹锡《秋风引》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刘熙载说:“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艺概》卷二)这首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201-203页

()
()
()
驿()
()
(quē)
(yuè)
(hūn)
(hūn)
(lòu)
(wèi)
(yāng)
()
(dēng)
(míng)
(miè)
(zhào)
(qiū)
(chuáng)
(bìng)
(shēn)
(zuì)
(jiào)
(fēng)
()
(zǎo)
(guī)
(mèng)
()
(zhī)
(shān)
(shuǐ)
(zhǎng)
(zuò)
(gǎn)
(suì)
(shí)
()
(kāng)
(kǎi)
()
(kàn)
(tiān)
()
()
()
(liáng)
(míng)
(chán)
(gèng)
(luàn)
(háng)
(rén)
(ěr)
(zhèng)
(bào)
(shū)
(tóng)
()
(bàn)
(hu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翻译

暂无翻译!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赏析

暂无赏析!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作者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原文,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翻译,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赏析,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阅读答案,出自王安石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gygedu.com/shi/1248.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诗词推荐

  • 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

    【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春尽(惜春连日醉昏昏)

    【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 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1]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2]归梦不知山水长。[3] 坐感岁时歌慷慨,[4]起看天地色凄凉。[5]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6]

  •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 江神子(昏昏雪意惨云容)

    江神子(昏昏雪意惨云容) 昏昏雪意惨云容, 猎霜风,岁将穷。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清夜小窗围兽火, 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 暗香浓,玉玲珑。 对景忽惊, 身在大江东。 上国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汉王未息战,萧相乃营宫。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
    皇明怅前迹,置酒宴群公。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今朝天子贵,不假叔孙通。

  • 望未央宫

    西上秦原见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云楼欲动入清渭,
    鸳瓦如飞出绿杨。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香风吹落天人语,彩凤五云朝汉皇。